• 期刊首页
  • 期刊导读
  • 期刊介绍
  • 投稿指南
  • 邮箱投稿
  • 在线投稿
  • 联系我们

栏目导航

期刊导读
期刊介绍
投稿指南
邮箱投稿
在线投稿
联系我们

综合新闻

  • 化工技术与开发期刊网站(化工学术期刊)
  • 化工技术与开发硕士论文致谢(化学论文致谢)
  • 群康科技拟投资100万设立全资子公司山东路菲特
  • 投资近19亿打造新校区,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新校区
  • 振兴突破看沈阳|出新出彩写好“三篇大文章”

通知公告

  • 化工技术与开发版面费是多少
  • 《化工技术与开发》投稿方式
  • 《化工技术与开发》期刊栏目设置

您现在所在位置: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煤制烯烃“点金手”刘中民:以煤为基推动能源(2)

来源:化工技术与开发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年09月24日 01:53:21
【作 者】: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:
【摘 要】:面对挑战去解决问题,本来就是我的职业特点,科研工作的基本素质要求就是不怕挑战,所以也不存在很苦恼的情况,有时候会表现出来有困扰,但不是内

面对挑战去解决问题,本来就是我的职业特点,科研工作的基本素质要求就是不怕挑战,所以也不存在很苦恼的情况,有时候会表现出来有困扰,但不是内心的苦恼。

十余年后,遥想当年,刘中民更珍惜当下,“过去了也就过去了,我们要关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。做科研的人某种程度上都有一些完美主义,需要不断探索,有时候甚至需要推翻自己过去的研究。”



中国工程院院士。长期从事能源化工领域应用催化研究与技术开发,组织开发甲醇制烯烃技术(DMTO),合作完成了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烃技术工业性试验及工业化,使得我国率先实现甲醇制烯烃核心技术及工业应用“零”的突破,奠定了中国在煤经甲醇制烯烃工业化生产领域国际领先地位。

2020年,第三代甲醇制烯烃(DMTO-Ⅲ)技术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。DMTO-Ⅲ技术采用新一代催化剂,通过对反应器和工艺过程的创新,不需要设单独的副产的碳四以上组分裂解单元,可实现单套工业装置甲醇处理量300万吨/年以上,吨烯烃(乙烯+丙烯)甲醇消耗可降到2.60-2.70吨。



对于挑战,刘中民并不担忧,“我们做研究本身就是面对各种挑战,既然有挑战就想办法破解,科研人员从不怕挑战。”

现实远比想象“骨感”,其间正值国际油价下跌,一度跌至不足10美元/桶。与石油制烯烃相比,煤炭制烯烃的成本太高,这直接影响了DMTO的经济性,企业不愿投资,国家经费也没能拿到。




走出实验室,走向工业化



刘中民领导开发的合成气制乙醇(DMTE)技术,实现全球首次煤基合成气为原料,经二甲醚羰基化、加氢合成乙醇技术工业化。截至目前,DMTE技术实现技术许可10套工业装置,乙醇产能295万吨/年,开创了燃料乙醇供应多元化的新局面。这些技术的实施引领我国新兴煤制大宗化学品和清洁燃料产业发展。

1995年,刘中民带领研究组完成了流化床MTO过程的中试运转,次年这一成果获得了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,以及原国家计委、国家科委与财政部联合颁发的“八五”重大科技成果奖。

中国工程院院士。长期从事能源化工领域应用催化研究与技术开发,组织开发甲醇制烯烃技术(DMTO),合作完成了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烃技术工业性试验及工业化,使得我国率先实现甲醇制烯烃核心技术及工业应用“零”的突破,奠定了中国在煤经甲醇制烯烃工业化生产领域国际领先地位。




刘中民进入大连化物所,从小课题开始研究,硕士期间就已经接触国家项目的部分研究,从一名学生到助理研究员再到副研究员,他逐渐感受到科研的魅力,也意识到自己积累的知识最终要解决哪些科学问题。


对于煤化工的作用和地位,刘中民称,在过渡期煤化工有两个根本职能:一个是作为战略储备,保安全。另一个就是支撑转型发展,保障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。“长远来看,清洁能源发展趋势下,100年、200年后煤炭可能是要出局,但这不意味着现在就不做了,反而要更清楚认识到国家的发展定位和阶段性需求,立足现实,做现实有用的事,同时兼顾长远的战略方向做好布局。”


研究陷入资金短缺僵局,刘中民没有放弃,在推动技术研发的同时,他四处奔波寻找项目经费。

经过两年通力合作,2006年,“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开发”工业性试验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,在日处理甲醇50吨的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实现了甲醇转化率接近100%、低碳烯烃(乙烯、丙烯、丁烯)选择性达90%以上的目标。


刘中民:我没有因为科研而苦恼的时候,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和一些困惑,那就琢磨怎么解决。我有时候解决这些问题,是睡觉做梦想出来的,梦醒了就赶紧拿笔记下来。







刘中民:科研让我快乐,科研是对未知事情的认识,探索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。我们有可能会突发奇想,用科学知识很轻松地去解决一个很困难的事儿。所学能有所用,这时候就会有成就感和愉悦感。如果技术最终能为国家所用,就会更快乐。

1995年夏天,还在上海青浦做试验的刘中民,得知自己成为甲醇制烯烃研究组组长。当年,刘中民仅31岁。



文章来源:《化工技术与开发》 网址: http://www.hgjsykf.cn/zonghexinwen/2022/0924/537.html

  • 上一页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4
  • 下一页
  • 上一篇:广州工控与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开展战略合作
    下一篇:振兴突破看沈阳|出新出彩写好“三篇大文章”

    化工技术与开发投稿 | 化工技术与开发编辑部| 化工技术与开发版面费 | 化工技术与开发论文发表 | 化工技术与开发最新目录
    Copyright © 2021 《化工技术与开发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    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